通儒院是清末计划设立的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机构相当于后来的研究
通儒院,是清末计划设立的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机构,相当于后来的研究生院。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大学堂章程》,为了更好地实现造就通才的办学宗旨,提出将京师大学堂原拟的大学院改为通儒院,并且在一系列具体方面做了详细规定。通儒院的招生对象为大学毕业生,以发明创新为培养目标,学制五年,学员不上课堂,而以研究为务,毕业时不进行考试,而是以研究成果来评定,毕业生给予较优的官员品级。但是通儒院在实际创办之前,清王朝就先灭亡了。
京师大学堂是大学吗?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诞生于戊戌维新运动期间。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明定国是诏》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同妥速议奏……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7月3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并且派任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原来的官书局和译书局均并入大学堂。根据章程,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也是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各省学堂都归大学堂管辖。9月26日,即戊戌政变后的第五天,慈禧太后颁布谕旨,以“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而准予继续兴办,京师大学堂成为变法维新得以保留的唯一成果。年底,大学堂正式开课,有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二堂,教育内容并不具备维新的色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暂时停办。1902年,大学堂恢复,进行革新,设预备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预备科分为政科和艺科,分别相当于现今的理科和文科,学制为3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专门分科,并给予举人出身资格。大学专门分科相当于后来的大学本科,共设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和医术七科,学制3~4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院(相当于后来的研究生院)深造,并给予进士出身。大学堂另设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学制3~4年,毕业后可任初级官吏或学堂教习。同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03年,大学堂创办进士馆、译学馆和医学实业馆,并增设经济科。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古代的学位是怎样的?
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中国正式的学位制度是在近代才形成的,但是古代的科举制与近现代的学位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 从前岑彭和臧宫从江州出发循涪水而上公孙述命令延岑在沈水部署强[图]
-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 君曰“客大人也[图]
- 已言止人争辩之言(王夫之《庄子解》)已止 耆(qí[图]
- 郊特牲第十一郊特牲 而社稷大牢天子适诸侯诸侯膳用犊诸侯适天子[图]
-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 所以自镜也 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图]
- 地藏答言长者我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承佛威力略说是事长者未来[图]
- 畜天下者养育百姓的人指国君畜养 《记》曰古书所[图]
- 首句“宝函钿雀金”托物起兴兴而比也下接“沈香阁上吴山碧”意甚[图]
- 王胡之在谢安客座间吟诵“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诗句他[图]
-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第五位阳爻观察、了解我的臣民百姓状况君子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