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答言:长者,我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承佛威力,略说是事。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复次长者,如是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说是语时,忉利天宫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大辩长者,作礼而退。
] 念念:即刹那,意谓极其短暂的时间。经典中常以念念一词,形容现象界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
] 幡盖:幡及伞盖乃佛殿之庄严具。造幡有降魔、延寿及不堕恶道等福德,造黄色的幡以及伞盖,在死亡之日悬于佛像之前为亡者积福,可以使亡者离去八苦,受生到十方诸佛的净土。
] 本识:即阿赖耶识,因阿赖耶识是有为无为诸法的根本。阿赖耶,梵文?laya,原指贮藏物品的仓库或藏,有潜藏、贮藏、执着等义。所谓的阿赖耶识有如下三种特质:(一)潜藏于身体中的阿赖耶识,此识被认为潜藏于身体中,是以生理方式维持身体的根源性的心。它存在于身体的每个部位;不管睡觉或觉醒,都在心的深处持续活动;(二)贮藏所有种子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名为一切种子识,过去的业变成种子贮藏在阿赖耶识中,其后遇缘而现行造成新的业,此业又会再变成新的种子;(三)作为执着对象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而从阿赖耶识产生的末那识,却将生出自己的阿赖耶识,误解为我、自我、常一主宰的我,而加以执着。总而言之,阿赖耶识作为一切法生起的根据,是因为它摄持一切种子,待缘展现,同时,阿赖耶识面对前生的活动,也是一个承受者,被末那识执着为“我”。
] 大辩:辩才无碍之意。
] 无生:指不生不灭,已断尽三界烦恼的涅槃境地。
] 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此处指地狱之恶鬼。
] 菩提之心:梵文Bodhi-citta,即觉心,又称无上道心、无上道意、道心。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
这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恭敬地对佛说:“世尊,我看阎浮提的众生,举心动念,没有一件不是起造罪因的。即使偶尔有所善举,也多是半途而废,不能够持久。倘若碰到恶因缘,碰上作恶的机会,便会于念念之中再起邪见。这些人就好像行走在淤泥沼泽中一样,身上还背着沉重的石头,步履越来越艰难,越来越沉重,脚步也越陷越深。如果能有缘得到善知识的帮助,帮他减轻些负担甚至除去他身上的全部负担,这是因为善知识有大力量的缘故。不仅如此,还亲自帮扶他,使他站稳,从而走出泥泞而到达平地,并且叮嘱他一定要意识到沼泽地的险恶,不要再重蹈覆辙了。
“世尊,习惯于行恶的众生,往往是从最微细的一点小恶开始,不以为然,从而越做越多,终于积累了无量无数的罪业。这些众生如果沾染了这样的恶习,在他临死之前,父母亲属应当为他做种种功德,培养种种福报,以便投生到较好的去处。在佛菩萨像前悬挂幡盖,或点燃油灯,或读诵佛经,或以种种上好供具供养佛菩萨像及圣者像。同时在临终之人面前称念佛菩萨或辟支佛的名号,一名一号,清清楚楚,使佛号或经文清晰地通过临终人的耳根,印在其八识田中。这些众生,根据其生前所造的业因,本来应当堕入到恶道中去,但因为有亲属为他做了功德,种下了善因,其过去的罪业统统消灭了。倘若还能在身死之后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努力多做各种善事,加以回向,不但能使已死之人永远脱离恶道,得生人间、天上,享受种种美妙的安乐;对于在世的亲属来说,也能够获得无量的利益和安乐。
“因此,我今天在这大会上面对世尊、以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告阎浮提众生:在临死之前,千万不要去杀生以及造种种恶缘,为‘保佑’亡灵,而祈求魍魉魑魅,祭神拜鬼。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杀生以及祭拜鬼神之举,非但丝毫帮助不了死去的人,反而还结下了新的罪缘,使罪业更加深重。即使亡者在过去世或现在世曾经结过善缘、种过善根,应当可以生到人间或天界享受福报,却由于被无知的亲属造下如此的恶业,致使临终之人受到牵连,与那些被杀死的生命对辩冥司,受到责问或责罚,从而拖延了投生善道的时间。更何况命终之人在世之时,并没有多少的善业,各人将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受其报,怎么还忍心让他由于亲属的无知,再添种种恶业,甚至堕入恶道中去呢?比如说,有人从遥远的地方长途跋涉而来,准备的食粮早已用尽,已经三天没吃上饭了,而他背负的行李又超过百斤。正在这时,忽然又遇到邻居朋友,请他再捎上一些东西,结果弄得那人更加困重不堪了。世尊,我看阎浮提的众生,只要能信受佛法,乐于为善,所为的善事哪怕小到一丝一毫、一沙一尘,这些善行所带来的利益决不会白费,分分都可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