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吉林KTV招聘网 > 吉林热点资讯 > 吉林名言/句子 >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

2022-12-21 08:06:32 发布 浏览 419 次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仅能行之:仅仅能够实行。此句传世本多作“勤而行之”,或又作“而勤行之”。帛书乙本作“菫能行之”(其中“菫”字残缺,据文意及帛书用字惯例补足),而竹简本作“菫能行于其中”,与帛书文近意同。“菫”字当读作“僅”(仅),通行解读因受传世本影响,仍读作“勤”,“勤能行之”、“勤能行于其中”文意不通,实误,今世学者已有所辨析,兹不烦引。“仅能行之”或“仅能行于其中”,于义为长,而且竹简、帛书版本较古,故从帛书本改作“仅能行之”。参见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卷。又近见北大所藏汉简《老子》此句作“菫能行”,亦与帛书文近而意同。

建言:即立言,指前人的言论。王弼注云:“建犹立也。”

颣(lèi):丝线上的结。丝线有结则不平顺,故引申为不平之意。

大白若辱:极度的白好似受了玷污。辱,污黑。王弼注云:“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按,此句原文位于“上德”、“广德”、“建德”之间,有人以为是错简,应移至“质真若渝”之后,如此则上文是“明道”、“夷道”、“进道”,中间是“上德”、“广德”、“建德”,下文是“大白”、“大方”、“大音”、“大象”,诸句句式一致,排列整齐。高亨、古棣、张松如等主其说。张松如云:“‘大白若辱’句,自帛书起,就似有错简,敦煌本露出了一点消息,但文义仍凌乱不畅,今移置‘质直’句后,则‘明道’、‘进道’、‘夷道’与‘上德’、‘广德’、‘建德’,各为三句连续,且‘若辱’上韵‘若渝’,又‘大白’下接‘大方’、‘大器’、‘大音’、‘大象’诸句,读起来就顺当多了。”(《老子说解》)高、古、张诸家不见及郭店竹书与北大汉简本《老子》之问世,否则他们看到这些“古本”句序皆如帛书,看法也许会改变。实际上,“大白若辱”一句置于“上德”、“广德”、“建德”诸句之间,句意原来是一致的,都是说完美的品质、德性看上去却显得有所欠缺,诸句中皆有“若”字相连接,句式也大体相近;若移至下文与“大方”、“大器”、“大音”、“大象”诸句相并列,则句意、句式反而显得更不一致。张松如说“‘若辱’上韵‘若渝’”,实误。按此章韵脚很密,“昧”、“退”、“颣”为韵,“谷”、“辱”、“足”为韵,“偷”、“渝”、“隅”为韵,“成”、“声”、“形”、“名”、“成”为韵,“谷”、“辱”、“足”为韵,不与“渝”为韵。

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懈怠。建,通“健”。偷,偷惰,懈怠。按,句中“偷”字各本多有异文,给句意解读造成困难。王弼本作“偷”,河上本作“揄”,傅奕本作“媮”,范应元本作“输”,北大汉简本《老子》作“榆”。王弼注云:“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其文意义不明,恐有误。各家解释句意也多有歧义。奚侗云:“建,立也;偷,苟且也。此谓为若无为。”(《老子集解》)蒋锡昌云:“建,立也。‘偷’为‘愉’之假……《说文》:‘愉,薄也。’‘建德若偷’,言立德之人若薄而不立也。”(《老子校诂》)俞樾云:“今按‘建’当读为‘健’,《释名·释言语》曰:‘健,建也,能有所建为也。’是建、健音同而义亦得通。‘建德若偷’,言刚健之德,反若偷惰也。正与上句‘广德若不足’一律。”(《老子平议》)上举诸说,俞说解释句意颇为通顺,最为流行,今世注家多取其说。奚说简明扼要,似较诸说为胜,而不为注家所重。俞说释“建”为“健”,与上文“上德”、“广德”句式一致,(释“建”为“健”,则与“上”、“广”同为形容词)似较奚说可取,然《老子》原文固不必如此一律。今注文暂且从众,依俞说作解。

质真若渝:本质纯真却似受污染变质。渝,变质。王弼注云:“质真者,不矜其真,故若渝。”《说文》云:“渝,变污也。”《玉篇》云:“渝,变也,污也。”是“渝”字之义,本有污染使之变质之意。又《集韵》云:“渝,色染也”,是“渝”有染色之义,其义与所谓“变”、“污”相通。马叙伦云:“‘渝’,古书多用为变义,此‘渝’字当作‘污’解则通”,其说稍近其义,然又云“‘渝’借为‘谀’,言质厚之德,不立质异,反若谄谀也”(《老子校诂》),其说游移不定。按,《淮南子·本经训》“质真而素朴”,高诱注云:“真,不变也”,“质真”指的正是“本质真实不变”,“本质真实不变”而“若渝”,是至正若反,是老子在本章中所强调的“高尚之德”的重要特征。王弼注云:“质真者,不矜其真,故若渝。”苏辙云:“体性抱神,随物变化,而不失其真者,外若渝也。”(《老子解》)所说皆能得其大意。

大方无隅:最大的方形没有边角。隅,边角。王弼注云:“方而不割,故无隅也。”又五十八章,王弼注云:“以方导物,令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谓大方无隅。”其说以为“大方无隅”的意思是虽方正有棱而不割物,故于物无所伤害。其说将“大方无隅”与五十八章所谓“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相混,所说似是而非,失其本旨。

大器免成:即大器无成。此句传世本皆作“大器晚成”,流传既久,已深入人心。但是帛书本此句作“大器免成”,竹简本作“大器曼成”。通行解读因受传世本影响,仍解读“免成”、“曼成”为“晚成”,实则“免成”即免于成,即无成之意,“免”即免去之意,应读如本字,不可读作为“晚”之借字。“曼成”亦即“无成”,“曼”可解释为“无。”《小尔雅·广诂》云:“曼,无也。”《广雅·释言》亦云:“曼、莫,无也。”此句解释为“大器无成”于义较传世本为可取。就常识而言,既说方就有隅,既说音就有声,既说象就有形,说“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加一“大”字,则“方”变成“无隅”、“音”变成“希声”、“象”变成“无形”,其义皆前后相反,这正是在否定的表述中肯定“大方”、“大音”、“大象”的“大”,肯定其超越于规定性之上的非凡的特质。“大器免成”一句解释为“大器无成”则恰与上下文意相符。“大器”与“大方”、“大音”、“大象”一样,都是道的化身,道不成不坏,大器也无所谓成与不成,故曰无成。若作“大器晚成”,则既与上下句例、文意不合,亦颇失其思想之本义。今人于此已有所辨析,可参考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校释》、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又北大汉简本《老子》此句作“大器勉成”,“勉”与“免”同音通假。今从帛书本作“大器免成”。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