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和钱镠的人生轨迹比较相似,但有一点是王审知不如钱镠的,就是钱镠所建之吴越是天下富庶之地,而闽国则地瘠人少,经济相对落后。这种客观的存在,决定了王审知的治闽政策是相对保守的,也就是西汉初年实行的黄老无为而治,不折腾。不像其他诸侯闹得天翻地覆,王审知以静默应对人事,埋头发展经济,延揽人才,只做事,不说话。
王审知是农民出身,从小就在黄土地上吃苦受罪,所以他富贵之后,依然保持着农民的淳朴作风。王审知在生活上没什么要求,有吃有喝就行,何必大摆排场给人看。至于纵情声色,更和王审知不沾边,那是他的几个宝贝儿孙干的事情。王审知在福建是有名的铁公鸡,不要说别人想从他身上拔毛,就是别人劝王审知给自己提高点待遇都难于上青天。
比如穿衣服,王审知是从来不讲究的,他穿的裤子破了个大洞,也只是从酒库里的麻布上撕下一块,补上去。换成一般的中产家庭,换条新裤子又能花多少钱?有人劝王审知不必这么寒酸过日子,王审知摇头不理。其实,王审知穿破裤子并不会减弱他在福建的统治,何必在这方面一争短长?
还有一次,不知道是谁送给王审知一个当时极为罕见的玻璃瓶子,那可是天价的玩意儿。而王审知呢,当场就把玻璃瓶子摔在地上,粉身碎骨。王审知告诉侍从,这些东西以后不要再送给他,治国安民用不着这些东西,只能增长奢靡之风。
以王审知的身家,做一百条裤子,摔一百个玻璃瓶,也玩得起。但王审知考虑的却是一旦开此风,那么上行下效,福建人人比富,区区五州之地,又有多少财富可供挥霍?
福建经济相对落后,如何发展经济是王审知的当务之急。节流是一方面,但开源更重要,否则总共只有十块钱,省来省去还是那几枚硬币。王审知做生意是有一套的,梁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下令造铁钱和铅钱,和铜钱一样,在福建境内通行。王审知造铅钱、铁钱,主要目的就是不让福建境内的铜钱向外流出,毕竟铜钱在当时第一等货币,相当于现在的黄金储备。同时,王审知根据福建的地缘特点,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洋人的钱不赚是傻子。
因为王审知开明的对外贸易政策,吸引着很多海外商人来福建进行贸易,阿拉伯以及波斯的商船穿梭于福建沿海,双方进行贸易。
福建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无疑是泉州,从唐中期以来,泉州就已经是东南沿海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广州同等级。
福建土地相对贫瘠,人口又少,但福建的经济实力在当时的五代十国中却是第一流的,原因就是王审知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古往今来,兜里有了钱,腰板才能挺得直,没钱一切都是空谈。王审知有了钱,就可以有足够的财政来招徕人才,更好地为福建发展服务。
福建在当时远离战乱,是著名的乱世桃源,所以有很多中原士大夫南逃福建,为王审知效命。比如有唐朝宰相王溥之子王惔、杨沂、徐寅、韩偓、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人。而其中的韩偓又是晚唐五代著名诗人。这些人成为王审知的智囊团,倾心效命。韩偓最有名的一句诗是“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王审知几乎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但他和王建一样,都非常重视人才建设,拉拢知识分子,让这些人为自己的政权卖力。可以说,王审知的人才政策,决定了福建在乱世逆势中的存亡,没有这些人才,王审知拿什么和周边的大国对抗?
福建周边有三国,北有吴越,西有杨吴,南有南汉,其中以杨吴对闽国的威胁最大。梁贞明四年(918年)七月,吴国大举进攻虔州(今江西赣州)军阀谭全播,霸占江西。谭全播立刻向吴越钱镠、湖南马殷、岭南刘岩和王审知求救,这四国都知道虔州一旦落入杨吴之手,后果不堪设想,都派重兵来救。可惜都晚了一步,谭全播很快就被杨吴灭掉。因为虔州是福建走陆路北上中原的必经要道,虔州的丢失,逼迫王审知只能走海路与中原交通,但王审知从来没有被杨吴的势力所威服,他认为他该做的,克服千险万难也要做。
其实徐温也没有能力消灭王审知,双方隔着一条险峻的武夷山脉,各怀心思地相处。
王审知开拓能力的短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王审知的守成能力是毫无疑问的。以现在的形势格局,无论是徐温还是钱镠,或者是神经病的刘,都不可能撼动王审知在福建的地位。
王审知稳定了自己的地位,接下来考虑的,就是如何把铁板一块的福建传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