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吉林KTV招聘网 > 吉林热点资讯 > 吉林名言/句子 >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

2022-08-08 21:37:50 发布 浏览 269 次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君与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有的貌似疏远而实际上关系却非常亲密,有的看似非常亲近而实际上却各有心思、彼此疏远,主动谋求职位的却不被任用,而那些离去无所求的反而被召请,受到重用。有的臣子每日都能晋见国君却仍旧得不到赏识和重用,而有的臣子与国君距离遥远,但是君王只要听到他的消息,就会起重用之意。归根到底,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性情投合,从平日的交往中建立了感情基础的缘故。君王与臣子的结交,有的是以道德为纽带,有的是以同道朋友的方式交往,也有的以钱财货利换取君王的宠信,还有的则是投君王之所好,以美色相赠。虽身为臣下,只要明确君王所喜所好,那么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退隐山林,或亲近,或疏远,或有所就,或有所去,或有所求,或有所思,都可以遂心如愿。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母蜘蛛完全依从其子那样,想出便出,想进便进,不给他人留一丝间隙或漏洞,独自出来,独自返回,进退自如,随心所欲,谁也无法阻止。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所谓内(通“纳”),就是臣子向君王进谏说辞,从而取得君王的信任;所谓揵,就是臣子向君王呈献谋略,以辅佐君王,成就大业。想要游说君王的谋士,务必要事先揣摩出君王的心理;想向君王进献策略的谋士,务必要循势而为,因势利导。想要说服他人,首先要深思熟虑,分析自己的谋略优劣可否、成败利钝,然后再明确地向君王阐明其中的利弊得失,从而迎合君王的思想,掌握君王的意志。游说的要诀在于顺应时宜,选择恰当的时机,使自己的谋略与君王的意愿契合,以迎合君王。不过首先要审慎考虑同君王建立稳固的关系,然后再考虑拟献的方略计谋是否顺应时宜、合乎君王的心愿。如果谋士所进献的计谋不合君王的心愿,就不可能被采纳并付诸实践。因此,进献谋略者需要反复揣度,改变策略以适应时势的要求,提出新的方案,以适应新的变化。这样以变通的方法求得君王的采纳,就会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样游刃有余。与君王谈论过去的历史,应该顺着君王的心思,加以合理解释;与君王谈论未来的趋势,则要留有余地,采用变通的言辞,随机应变。只有善于变通的谋士,才能审时度势,才能与天地自然的法则相通,随着四季的更替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如同役使鬼神一般得心应手,才能契合于阴阳变化的规律,从而控驭天下百姓。

谋士在观察君王谋划大事时,就可从中洞悉君王的意愿和志趣。如果提出的方略计谋不合君王的意图,与君王的观点不一致,那原因就在于对君王的心愿还了解得不够透彻。如果提出的方略计谋能够合乎君王的意愿,却仍然得不到采纳和实施,以建立稳固、默契的君臣关系,那么由此可以推断,君王关系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亲密,实际上君臣的内心却有很大的距离。如果进献的计谋与君王的心愿并不吻合,圣贤之人也不会再为其谋划的。

因此,与君王表面疏远而实际上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是因为双方的情感暗合之故;看上去亲近而实际上关系疏远的人,是因为双方的志向和意图并不相符;身居官职、主动进献谋略却得不到君王重用的人,是因为其计谋不当,没有得到君王心理上的认可;隐居在野、所言不合君王心意,但后来又被召用的人,是因为他当初所献计策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正确可行的,暗合君王的心意;每天都被君王召见却得不到赏识的人,是因为他所提出的策略不合时宜,也不合君王的意愿;身居江湖乡野、与君王距离遥远反而能引起君王惦念的人,是因为其言行从根本上与君王的谋划契合,君王亟待与他共商大事,成就大业。所以说,若不明了总体形势,不了解对方的想法而贸然行动的人,其结果必定事与愿违;同样,不了解君王的意图而贸然进献说辞的人,必然遭到非议和拒绝,想受到重用却会适得其反。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再依据情况制定策略,才能够充分施展自己驾驭形势的计谋,推行自己的主张。这样,才可能出入自如,随心所欲。因此,圣人行事成大业,都是预先洞悉全面情况,从而控制和驾驭世间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悟,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若向国君进献策略,首先要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着手,引用《诗经》《尚书》中的立论和教诲,再综合分析其利弊,并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策略中的得失。如果想要赢得君王的信任与宠幸,就要深知君王内心的意图和想法,才能接近国君,取得信任;如果无意取得君王的信任和宠幸,一心退出隐居,就不必迎合君王的意愿,自然会失去宠信而离去。善于运用内外之术与君王周旋的人,必须明确处理事情的规律和方法,从而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遇到疑难问题能够正确决断,使策略的运用不会出现失误,从而建功立业、积累德行,使朝廷君臣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这就叫作“揵而内合”,即所制定的策略符合君王之意。若君王昏庸无道,不能治理朝政,臣下庸碌无为,不能明确各自的职责,而君王仍执迷不悟,就可能被臣下所控制。对于那些自以为圣贤又不礼贤下士的君王,不能采纳贤哲的谏言,而一味地陶醉于歌功颂德的欢呼声中,如果朝廷有起用的诏令,就应该欣然受命,获得君王的信任之后再施智展才,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另有所慕,打算归隐山林,不愿当朝为政,就要利用社稷大厦将倾之机,伺机退隐。是去是留要反复权衡,转换变化要因情制变,让人摸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这才算是掌握了去留进退的真正秘诀。

内揵术主要讲述的是臣子如何向国君进谏献策,如何拉近与游说对象的关系。内通“纳”,也就是指向君王进谏说辞,以取得君主的欢心与信任;“揵”通“楗”,原意是锁的意思,此处指向君主进献计策,以辅佐国君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本篇共分四层意思:第一层,介绍了君臣之间建立关系的种类,有远而亲的,有近而疏的,有以道德为基础相交的,有以志同道合相交的,有以钱财货利相交的,有以声色娱乐相交的,不管是哪一种,只要事先摸清了对方的意图和想法,我们便可来去自如,欲亲则亲,欲疏则疏。第二层,介绍了进谏者如何才能得到宠信、使君主接受自己提出的建议。有的靠品德换信任,有的以钱财为诱饵,有的用美色去勾引。只要投其所好,便可玩弄谋臣于股掌之间。第三层,讲了谋士或说客进谏时应该掌握的技巧。首先应该把握游说对象的心理变化,顺势而为,便可应和人意;其次说到选择适当的时机,才能更好地使建议与对方的心愿相吻合;最后提到还应该善于根据游说环境的变化去灵活变通地改变说辞。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